在清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,后宫嫔妃们的命运往往与帝王的情感紧密相连。笔者此前为诸位讲述过许多身世跌宕的清朝皇后故事,这些传奇女性的人生际遇引发了读者浓厚的探究兴趣。按照清朝典制,皇帝、皇后、亲王及重臣离世后,朝廷都会赐予相应的谥号,以此总结评价其生平功业。但在所有清朝皇后中,却有一位命运格外凄凉的女子——她不仅未能获得应有的谥号,连身后事也只能按照皇贵妃的规格操办,堪称清朝最悲情的皇后。
这位不幸的女子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(因《清史稿》记载有误作乌喇那拉氏),也是近期热播剧《如懿传》女主角乌拉那拉·如懿的历史原型。在中国传统礼制中,谥号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,它是后人根据逝者生前的德行功业所给予的终极评价,可谓盖棺定论的重要体现。古代谥号的字数并无严格限制,短则一二字,长则可达二十余字,各朝代规制不尽相同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唐朝以前,帝王谥号通常仅用一两个精炼的字词,人们也习惯以其谥号相称;但自唐代以降,帝王谥号日渐冗长,逐渐从客观评价演变为纯粹的溢美之词。
展开剩余72%以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为例,其完整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,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其实只有最末的仁字。按照惯例,皇后谥号中都会包含其夫君的谥号,以表明其身份归属。照此规制,作为清高宗纯皇帝乾隆的第二任皇后,那拉氏理应获得相应的谥号。然而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,她最终未能获此殊荣,后世史家只能以纯帝继皇后这样中性的称谓来指代她。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素以风流多情著称,为何对相伴数十年的发妻如此绝情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宫廷秘辛?
追根溯源,这场悲剧的起因或许要归咎于辉发那拉氏自身。当年爱新觉罗·弘历尚为宝亲王时,年轻貌美的辉发那拉氏通过选秀入府成为侧福晋,夫妻二人琴瑟和鸣,感情甚笃。待弘历继位后,立即册封她为娴妃,到乾隆十年(1745年)又晋升为娴贵妃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乾隆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逝,辉发那拉氏以皇贵妃身份暂代执掌六宫。当时的册文明确记载:皇贵妃摄行六宫事,二十七月后即正位中宫,这意味着在代掌后宫事务二十七个月后,即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辉发那拉氏正式被册立为皇后,入主象征中宫权威的坤宁宫。
从亲王侧福晋到位极人臣的一国之后,辉发那拉氏仅用十五年就完成了这令人艳羡的晋升之路,足见乾隆皇帝对其的宠爱之深。然而天意弄人,这位本可安享荣华的皇后,却因一次突发事件彻底触怒了乾隆皇帝。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乾隆三十年(1765年)第四次南巡途中,乾隆突然密令福隆安将皇后从水路遣返京师。待圣驾回銮后,皇帝更是收回了辉发那拉氏的四份册宝——这些金册玉宝不仅是后宫妃嫔的身份凭证,更记载着她从妃嫔到皇后的全部晋升历程。尽管乾隆并未正式下诏废后,但这一系列举动已使辉发那拉氏的皇后名分名存实亡。
关于这场风波的起因,史料记载颇为隐晦。《清史稿》仅以忤逆上意四字带过,提到辉发那拉氏以断发相胁,终致龙颜大怒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七月,当辉发那拉氏郁郁而终时,乾隆正在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。面对皇后薨逝的消息,皇帝不仅没有回京奔丧,更下旨丧仪视皇贵妃,既不加谥号,又将葬礼规格降等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,整个丧事仅耗费白银207两9分4厘,其寒酸程度甚至连普通皇贵妃的规格都未达到。昔日的恩爱夫妻,最终竟落得如此决绝的结局,实在令人不胜唏嘘。
(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》)
发布于:天津市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